English

春天到上海去看刊

2001-04-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索夫 我有话说

带着几分期待,怀着几分希望,在北京沙尘暴爆发的几天我悄悄地潜入了上海。踏着一点点忧愁的小雨,伴随着懒懒散散的优雅音乐,在触摸天边的玻璃高楼上,在长长里弄间矮小的酒馆里,在淮海路、衡山路的法国梧桐树下,在绍兴路上的休闲书吧中,在威海路上报馆的电脑桌旁与上海的期刊从业人员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问:你从北京来,怎么看我们这儿?

答:下车伊始,杂志扑面而来。新刊不多,上海、广州的杂志占大多数,而北京的新刊少而又少,我指的是前几天广泛宣传的东方书报亭。我曾问过亭主人:“有什么新刊吗?新出版的。”他回答:“你要什么样的?”我说:“因为不知道才问您。”他摇摇头,不再回答。于是乎,我马上随口报出一大串新出刊物的名单,有些他们已售完,有些根本没有听说过,这其中绝大多数是上海刚刚出版的,看样子,这里的期刊销售人员对业务还不是很熟。在北京、在哈尔滨、在全国各地,我都碰到过类似情形,本以为上海会好一些,但似乎也差不多。

问:你对上海的新刊如何看?了解多少?

答:据我了解,新近创刊的有《译文》、《全景》、《家庭用药》、《放学以后》、《国际象棋》、《大众》、《理财周刊》、《IT先锋》、《体坛纵横》,6月份将出《财源》、《资讯》,陈逸飞也将办《新视觉》杂志,还有……

问:这你怎么比我们还熟啊?!

答:这些杂志(或者叫做读本,或者叫连续出版物)有一共同特点,绝大多数价钱低,《全景》、《理财周刊》5元,《家庭用药》、《国际象棋》、《放学以后》更是以3.50左右的价格占据市场,其中《家庭用药》这本杂志在每个东方书报亭只上二、三本,一会儿就抢光了,而《理财周刊》无论是在地上的报刊亭,还是在地下(地铁)解放日报的摊上销得都很顺,而像《全景》等过于人文类的期刊则要放的时间长一些了。不过类似静安区新华书店的全国期刊总汇中,旧刊多于新刊,老刊无人理睬,新刊无人问津的情况我也没有想到,这个窗口为什么没有好好利用呢?上海最合适购买刊物的地方是季风书店(陕西南路站),但种类不全、品种少。事实上,价格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销售的好坏。

问:你对上海的办刊人有感觉吗?

答:有些人是多年的朋友,有些是看着我长大的老人,有些人本身就是一部上海活的期刊史,有的人实际的才能并没有得到发挥与发扬。这些人本身就是财富,但同全国其它城市一样,对人员的使用上出现过一些问题及过失,使得有些杂志面对疯狂、惨烈的市场并没有相应的对策与举措。另外,有些读本匆匆上马,急急地上市,是否经过深思熟虑、缜密调研也值得考虑。还有一点更为重要,是个人的功绩重要?还是众多办刊人的业绩及生计重要?真正的与国际接轨并不是这样的,要办期刊方阵也应该标准化,规范化,有序化,连续化这“新四化”才行,否则也许年初时某家合作杂志将要移师北上的情况还会发生,尽管上海的合作杂志不是太多。夺取杂志容易,巩固、捍卫、办好杂志却很难。3月初时,外国的期刊代表团曾在上海有过几日调研,台湾的、合资的、集资的期刊调研人员也在分兵几路进军上海,形势严峻,富和尚要进入穷庙了,怎么办?我们还是用“小刀会”和“红灯照”与他们“洋枪洋炮”对打吗?海外传媒的进入指日可待,而且是“看得见的战斗,听得见的枪声”。上海的传媒市场,中国杂志的半壁江山,如何应对?或许我们多虑了,但实际上激进冒险主义、欲望现实主义是行之有效的。上海的浪漫与优雅恐怕不合时宜了。

问:你还是没有具体到办刊人。

答:我还是想强调一点,我认识并了解他们,我为他们的成绩感到高兴,为不是由他们自身情况而导致的失误感到忧伤。我希望无论是谁在办刊,都有一个目的———“为人民服务”。

问:北京的情况如何?

答:北京的“杂风”很大,跟风也不小,因为这是一个“仿真的年代”。在5、6月份会有几家新刊上市,如《职业》、《品牌》、《新潮》等等,还有些娱乐类的、财经类的以及其他难以类别的将前仆后继、铺天盖地拥上来。结果难以预料。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也是英雄乱出的岁月……这是真伪难辨的时代,这是一个无从选择的时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